在Linux环境中的磁盘与Windows系统最大的差别就是可以自由挂载。
可以将磁盘理解为即插即用的U盘或者移动硬盘。
通常我们会比较习惯将大储存的磁盘挂载在/home路径下,如下所示:
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Use% Mounted on
/dev/xvda2 36G 16G 19G 46% /
devtmpfs 3.9G 96K 3.9G 1% /dev
tmpfs 5.0G 616M 4.4G 13% /dev/shm
/dev/xvde 289G 29.0G 270G 10% /home
shmfs 5.0G 616M 4.4G 13% /dev/shm
在Linux环境中比较标准的做法是新建单独的用户进行软件安装和配置,尽量减少root用户的直接使用。
而有时候运维人员为了图省事会直接用root用户安装Oracle数据库。
而root用户安装Oracle如果没有特别配置的化一般默认安装在/opt目录下。
这种情况我们很快就会发现/opt目录被塞满,后期去安装其他软件时提示磁盘空间不足。
重申:建议安装Oracle数据库是新建一个oracle用户去操作(此账号是Linux用户)
那如果遇到上面提到的情况如何解决呢?
Oracle数据库的alert、trace已经监听日志都超级大,而我们一般不建议把日志能力关闭掉。
对于已经安装好的Oracle而言的解决方案,迁移日志存放目录。
--查询各种日志当前存放目录(可以忽视这一步)
show parameter dump;
show parameter diagnostic_dest
select * from v$diag_info;
select * from v$diag_info where name =’Diag Alert’;
--迁移日志存放根目录(diag的目录整体迁移)
alter system set diagnostic_dest = ‘/home/oracle/oradb’;
迁移完成后,Oracle后期产生的日志就可以出现在/home/oracle/oradb。
主要迁移diag目录下的所有日志。
实际上无论是否通过root用户安装Oracle数据库,均可以采用上文方式进行目录的配置。
当前还没有观点发布,欢迎您留下足迹!
Linux系统下的Oracle数据库实用常用的维护命令整理,本文内容偏向运维,主要包含:基础启动重启、表空间维护、数据库角色与用户维护、字符集配置等,并给出各类场景的实例语句
登录Oracle报错 ORA-00257: archiver error. Connect internal only, until freed. 由于归档日志(archive log)已满引起的。
存储过程是个好东西,WEB工程在架构阶段会设计很多存储过程,后续在架构中开发需求的时候,反而会直接写SQL完成各项诉求。所以说,这玩意儿略微有那么一点点伪高端。
Oracle 9i版本引入MERGE INTO语句,其主要用于实现条件入库能力,用于解决对于已有数据更新升级的情况,即可实现不存在数据则插入,存在数据则更新的分支判断形式的更新能力
对于数据库而言,多表连接操作可以算的上是基本操作,在 MongoDB 通过 $lookup 聚合查询可以实现多表左连接查询,在后续的版本中 $lookup 得到了一系列的增强,实现更为复杂的关联查询
当我们需要清理或删除某张表或数据的时候,通常会有采取DELETE、TRUNCATE、DROP的任意一种形式的SQL语句,他们之间作用的对象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各不相同,包括执行结果和效率